【車訊網 報道】11月21日,在2025廣州汽車發展高峰論壇上,徐念沙會長代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,對本次論壇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。他在發言中提到,中國汽車產業成果顯著,2023-2024 年產銷連續突破 3000 萬、3100 萬輛,連續 16 年全球第一,2024 年新能源汽車產銷 1200 萬輛,連續 10 年全球領先;2025 年前 10 月汽車產銷同比增長超 12%,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 51.6%,但行業利潤率 4.5% 仍低于規上工業企業。同時,汽車產業對經濟帶動大,2024 年規上企業營收 10.7 萬億元,直接間接就業超 3000 萬人,汽車稅收在中國稅收總額中占比約 1/10 左右。
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汽車基地,產業鏈完整。結合政策,徐會長提出六點建議,包括依托政策與大灣區優勢、升級零部件配套、以 “人工智能 +” 推動轉型等,呼吁政企協攜手,將規模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,推動中國汽車更好走向全球。
以下為徐念沙會長發言原文:
很高興與業界同仁再次相聚廣州,參加2025廣州汽車發展高峰論壇。首先,我謹代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,對本次論壇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!向長期以來關心、支持機械工業和汽車工業發展的各位領導、各界朋友,表示衷心的感謝!
汽車產業是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,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,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、關心關懷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,多次視察汽車工業、做出重要指示批示,為新時代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前進方向、提供根本遵循。

近年來,在國家政策的引導支持下,在行業同仁的共同努力下,中國汽車產業實現平穩快速發展。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首次突破3000萬輛,2024年中國汽車產銷繼續突破3100萬輛,連續16年居全球第一,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首次突破1000萬輛,達1200萬輛,連續10年居全球第一。今年1-10月,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69.2萬輛和2768.7萬輛,同比分別增長13.2%和12.4%。今年10月汽車產銷分別達到335.9萬輛和332.2萬輛,創同期新高,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77.2萬輛和171.5萬輛,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51.6%。動力電池產量達170.6GWh,同比增長50.5%;裝車量達84.1GWh,同比增長42.1%。但行業利潤率相對較低,1-9月汽車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3482.5億元,同比增長3.4%(制造業總體利潤總額同比增長9.9%),占制造業利潤總額的8.6%;汽車行業利潤率為4.5%,較2024年4.3%的利潤率提高了0.2個百分點,但較同期規上工業企業5.26%的利潤率低0.76個百分點。
汽車工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24年,中國汽車工業規上企業營收總額為10.7萬億元,約占機械行業的1/3,占制造業的8.6%(2023年數據),占規上工業企業的7.8%。中國汽車工業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已超過3000萬人,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1/10以上,汽車類消費品在中國商品零售總額中占比在1/10以上,汽車稅收在中國稅收總額中占比約1/10左右。
廣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地帶,是全國最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之一,是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(汽車及零部件),是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,依托大灣區在科技創新、金融支持、人才集聚和制度開放等方面的綜合優勢,廣州已形成以整車制造為核心、零部件企業聚集、初創型企業不斷孕育而生的完整產業鏈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戰略,為區域汽車產業協同發展、鏈接全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。本次論壇以“智駕破局·價值重構·全球共生”為主題,高度契合國家戰略導向和行業變革方向,也反映了廣大企業的共同期盼。
我們看到,智能駕駛正從“概念”走向“標配”,用戶體驗成為競爭焦點;消費理念從“功能滿足”轉向“情感共鳴”,價值重構倒逼品牌進化;中國汽車出海也從“走出去”邁向“走進去”,本地化生態建設成為關鍵。這一切,都要求我們以更開放的視野、更協同的機制、更創新的思維,共同應對挑戰、把握機遇。
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》,強調要“堅持智能化、綠色化、融合化方向,加快建設制造強國、質量強國、交通強國,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”,強調要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卡點堵點,綜合整治“內卷式”競爭,形成優質優價、良性競爭的市場秩序;強調要“鞏固提升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”。這些重大部署為我國汽車產業,特別是廣州汽車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。
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是中國機械行業唯一的全國性綜合性行業協會。中國機械聯和系統62家單位(包括汽車、機床、電工、工程機械、機器人等14個行業的協會、學會和研究機構),34萬個會員,13萬家規上企業,39萬億的資產,31.5萬億的營業收入,1.6萬億的利潤,近1.2萬億美元的進出口額(順差占全國貨物貿易順差的57%),產品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我會秉持“服務政府、服務行業、服務會員和企業、服務社會”的宗旨,始終致力于搭建交流平臺、凝聚行業共識、服務企業發展。我們將繼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,與各方攜手,在保持經濟平穩運行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、助力地方經濟發展、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積極作為,服務中國以及廣州汽車產業、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,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,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、推進新型工業化發揮積極作用。

各位領導、同仁!站在“十五五”即將起航的關口,透過本次論壇的討論,我們更應把產業熱度轉化為戰略清醒,把集群優勢轉化為制勝賽道。這里有六個方面的思考與建議,與大家一同討論:
一是以四中全會精神為“指引”,把制度開放優勢轉化為產業治理效能,讓法治化、市場化成為廣州汽車最硬的軟環境。
二是以“十五五”規劃為“坐標”,堅持智能化、綠色化、融合化發展方向,推動人工智能與汽車產業創新深度融合,深化開放合作,建設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。
三是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“平臺”,依托比亞迪、廣汽、小鵬等龍頭車企的影響力,以及大灣區內的科技企業(如華為)和消費電子、信息通信等產業優勢,還有人才優勢,全面推進廣州汽車產業集群發展。
四是以零部件配套升級為“抓手”,聚焦電池、電機、電控、芯片等核心關鍵,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關鍵配套企業、單項冠軍企業、專精特新企業,增強產業鏈配套能力,提高汽車產業集中度和近地化配套水平。
五是以“人工智能+”為“引擎”,將數字技術與廣州的制造優勢、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,推動人工智能在汽車生產制造、車聯網、智能座艙等實際場景的應用,加速汽車產業向智能化、網聯化轉型。
六是以服務機構為“橋梁”,特別是充分借助各級聯合會、行業協會等機構的專業優勢和平臺作用,例如中國機械聯以及汽車工業協會、學會,汽車貿促會,還有鑄造協會、模具協會、零部件協會等等,在標準、檢測、認證、知識產權、法律、國際化等方面都可以對我們的企業提供幫助和服務,要把這些功能“用起來、用好”,讓它們成為汽車產業“再躍升”的加速器。
這六個方面,既是思考,更是呼吁,希望政府、企業、協會共同攜手,把規模優勢變成競爭優勢,把“中國制造”升級為“中國標準”,讓中國汽車不僅“走出去”,更“走進去”“走上去”!讓中國汽車不僅馳騁中華大地,更駛向世界每一個角落!
狀態
點擊完成分享
{{item.mainInfo.fromUserName?item.mainInfo.fromUserName:item.fromUserName}}
{{item.mainInfo.createTime?item.mainInfo.createTime:item.createTime}}
{{item.mainInfo.content?item.mainInfo.content:item.content}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