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車訊網 報道】全面抗戰爆發后不久,我國首都從南京搬到重慶,這座山城從此與華盛頓、倫敦、莫斯科,并稱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指揮中心。
全面抗戰開始后,先是丟了京津地區,接著山西失守,上海方面雖然投入重兵,但戰況不容樂觀,在這種情況下,蔣介石宣布遷都重慶。此舉表明了中國長期抗戰的決心,因而廣受歡迎,中共中央代表團很快在重慶成立辦事機構,20多個國家的大使館,也從南京搬到重慶。
作為戰時首都,重慶市區內外,保存著許多抗戰遺跡。
曾家巖50號:周公館
重慶市中心的西北部,靠著嘉陵江,有座周公館,它不僅是周恩來在重慶的居所,更主要的,這里是中央中央南方局的辦公點。
周恩來和鄧穎超、董必武等人的辦公室與臥室,很好地保存著??箲饡r期,他們有很長一段時間,都是在這兒工作。
李子壩:抗戰遺址公園
從周公館出來,沿嘉陵江往西走2公里,是李子壩,這里有個抗戰遺址公園,主要有軍事參議院、高公館、交通銀行、李根固舊居、劉湘公館,等等,這些建筑有些原本就在這兒,有的是搬遷過來的。
抗戰遺址公園西頭、隔著一條馬路,是史迪威住過的地方,當年是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官邸,現在是史迪威博物館。
史迪威對于我國抗戰貢獻頗大,在他的堅持下,中國遠征軍的2個師經過全面培訓,更換美式裝備,變成中國最具戰斗力的部隊,收復緬北,開通中印公路。事實上,史迪威38歲時,曾協助國際賑災委員會,修筑過汾陽至西安的公路;61歲時,又修筑了中印公路。
由于在中國任職時間長,了解較為深入,史迪威對國民黨的腐敗深惡痛絕。他認為,美國援助中國反法西斯,可蔣介石自己就是個獨裁者。由此,他與蔣介石矛盾重重,最終被趕走。
史迪威離開中國之前,多次要求美國把援華戰略物資分給八路軍一部分。為此,美國派出軍事觀察組前往延安,通過實地觀看,做出非常高的評價,其中有這樣一句話:“中國的命運肯定不屬于蔣介石,而是屬于他們。”
本文歷史照片,均為參觀時在館內拍攝
郊外的南山: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
重慶郊外有座南山,以前曾叫黃山,據說是因為一位黃姓商人在這兒建別墅而得名。環境相當幽雅,與重慶隔江相望。山中是抗戰時期民國政府高級領導人的居所,現在辟為“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”,環境一流,展覽內容豐富,很值得看。
進門不遠,是收復臺灣的紀念碑。由于甲午戰爭失敗,清政府把臺灣割讓給日本,直到1945年抗戰結束,獲勝的中國,才將臺灣收復。
山中,比較大的一棟房屋叫云岫,是當年蔣介石的居所。
在云岫的下方,還有一座叫松廳的建筑,是宋美齡的居所。
不管是云岫還是松廳,屋內陳設都已被恢復。
1938年,已經拖耗不起、渴望速戰速決的日本,連續發表“近衛聲明”,希望民國政府投降??墒?,上鉤者只有汪精衛。
日本見到中國如此頑強,對重慶進行了上百次的轟炸,就連蔣介石在黃山的官邸也被炸過——下圖是蔣介石和宋美齡挨完炸后,在防空洞門前的留影。
蔣介石居所被炸之后不久,重慶市中心的防空洞,由于混亂、擁擠、管理不善等原因,造成防空洞里大量市民死亡,遇難人數至今不詳,史稱較場口隧道窒息慘案。慘案的發生地,如今很好地保護起來——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。
歷盡磨難,最終,在1945年,中國迎來抗戰勝利。
距離大轟炸慘案遺址400多米,是重慶市中心解放碑。1940年,為鼓舞士氣,建了這座碑,當時叫精神堡壘,抗戰勝利后,改名為抗戰勝利紀功碑,1950年再次更名為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,簡稱解放碑。
返回北京:最后的總結
重慶是我此行的最后一站,接下來,沿著平坦的高速公路,行車1750公里,順利回到北京,回到家中。
這次感受抗戰之旅,除出發后的第一站南陽之外,全部以抗戰為主題,在17個紀念碑前灑酒鞠躬,在滇西走訪了大部分戰場遺址,在昆明拜訪了研究滇西抗戰的學者戈叔亞先生。收獲頗豐,感觸尤深。
至于我的坐騎——海馬S7,別看車價挺便宜,可配置很高、空間寬敞、駕乘舒適,性能更是令人信服。尤其在高黎貢山腳下尋找少校墓地那天,面對當地人說汽車根本上不去的陡坡,一腳油門就上去了,那些開著四驅越野車的人們,如果目睹,恐怕會汗顏。
這次長途之旅,許多路段都是在山間,還多次深入鄉間土路,尋找抗戰遺跡,但海馬S7表現不錯,沒把我丟棄在深山老林、荒郊野外。我靠著它的庇護,比較多元化地感受了抗戰,親眼看到了許多戰場遺址。
所以說,這是一次令我非常滿意的旅行。
當我提出要駕車尋訪抗戰遺跡時,友人勸我,這個選題不好,不會有多少人感興趣,沒什么點擊量。不如換成駕車尋找美食,再來個美女陪伴,由她出鏡,保證點擊率倍兒高,可以掙大把的錢。
我知道,友人說的是事實。
但我還是很固執地,做了這次旅行。
《星爺說車》更多內容——如果您用電腦或平板電腦,點擊下圖即可進入《星爺說車》專欄。
關于《星爺說車》——與周星馳無關。本人姓夏名星,從小就有白頭發,被同學戲稱夏老頭兒。后來,友人按我們北京當地習俗,起綽號星爺——北京類似稱呼很常見,蹬三輪兒的叫板兒爺,販賣東西的叫倒兒爺。
星爺自1988年開始駕車周游,至今不輟;2001年開始在汽車媒體做評測,閱車過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