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車訊網 報道】七七事變之后的第一場大仗,是中日兩國13萬軍隊,在昌平和延慶的長城沿線展開的,史稱“南口戰役”。在日本戰史里,把它稱為“亞洲最大山岳作戰”。但在咱們的抗戰史中,它似乎沒什么名氣,就連許多“老北京”,都不知道距京城僅40公里的地方,爆發過一場大戰。

離開南苑,駕車前往南口。接下來,我用了2天時間,把南口戰役的部分遺址,走了一遍。有些地方走的很輕松,比如居庸關,因為它早已成為旅游景區;有些地方走的很辛苦,比如黃樓洼,因為它在人跡罕至的山上,遠離公路。

首先,簡單回顧一下南口戰役的經過。
北平和天津相繼淪陷,我國判斷日軍將會南下與西進。為此,蔣介石命令湯恩伯率軍趕赴南口,建立防線,阻止日軍西進,并于8月1日發布任命:綏遠省主席傅作義上將為第七集團軍總司令,察哈爾省主席劉汝明中將為副總司令,13軍軍長湯恩伯中將為前敵總指揮。
當時日本軍方特別樂觀,他們認為,西進之后,1個月就能拿下山西省,然后配合南下部隊,最多3個月,便能讓中國失去抵抗能力,除了投降,別無它選。
如此樂觀,并非毫無道理。
甲午戰爭期間,許多戰斗,中國軍隊都是一觸即潰。比如,日軍在遼寧省花園口登陸時,由于是淺灘,忙活了16天才完事兒,面對這么有利的局面,中國軍隊居然按兵不動。等日軍登陸完畢,發起進攻時,守軍抵抗了不到2個小時,扔下55門火炮,就撤了。大連灣內所有炮臺、水雷營和軍火庫,全部白送日軍。
九一八事變以來,我國雖然有抵抗,比清朝進步了一些,但勝少敗多。無論指揮才能、軍事素質、作戰意識,還是武器裝備、后勤補給、戰地救護,均明顯落后于日軍。

可這回,日本人沒想到,連最近的居庸關,他們都沒打過去。
我方參戰部隊主要是湯恩伯的13軍,下轄89師和4師,陸續趕來支援的,還有李仙洲的21師、高桂滋的84師、朱懷冰的94師、陳長捷的72師、馬延守的獨立7旅、張映啟的山炮27團,總兵力約6萬人。
日軍是第5師團(板垣師團)、第1混成旅團(鈴木旅團)、第11混成旅團(酒井旅團)、第20師團(川岸師團)一部,總兵力約7萬人。
8月7日,13軍抵達南口地區,軍指揮部設在懷來。

8月8日,日軍第11混成旅團沿京張鐵路(差不多就是今天的京藏高速)西進,在龍虎臺、南口一帶,遭遇我軍攔截。這場正面攻防戰,持續了好幾天,我軍抵抗頑強,日軍未能取得大的突破。

8月16日,剛從日本增援而來的第5師團參戰,他們根據前幾天的戰況,制定出新的方案:從西側迂回,走高崖口、長峪城、橫嶺城,斷中國軍隊的后路。
8月17日,第5師團的一個大隊奪取長城上的制高點——黃樓洼(1390高地)。隨后幾天,兩軍在這一帶,反復爭奪,戰況激烈。

8月23日,第5師團避實就虛,繼續向西迂回,占領鎮邊城之后,在水頭村跨過長城,把中國守軍甩在身后,直撲懷來縣城,導致我軍背后受敵。
8月26日下午1時,湯恩伯下令全線撤退,各陣地守軍自行突圍。東西連綿近50公里、持續18天的南口戰役宣告結束。
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,日軍戰術靈活,進攻路線根據情況隨時改變,尋求突破,是獲勝的主要因素。

南口戰役打響后不久,8月11日,蔣介石命令衛立煌率14軍增援。該軍乘火車抵達涿州,然后徒步穿越京西山區。遺憾的是,他們先是遭遇洪水,接著又無法與湯恩伯取得聯系,再往后還在門頭溝千軍臺一帶,與前來阻擊的日軍20師團爆發戰斗。當他們歷經坎坷,終于趕到鎮邊城,打算從側面發動進攻時,日軍已經跨越長城。晚了一步。

日軍為何要進攻南口
北京地處華北平原最北端,市區的北側和西側,各有一道大山,北側屬燕山山脈,西側屬太行山脈,倆山交匯處,是一條20公里長的山溝,這是中原與蒙古高原之間,比較便捷的通道,因而屬于交通要道,很早就建有關口,山溝故名關溝。
日軍占領北平后,向西進軍,需要首先拿下關溝這條交通要道,然后進攻察哈爾?。ㄔ撌“ń裉斓膹埣铱?、大同等地),從而將已經占領的熱河省、平津地區的范圍進一步擴大,并連成一片。

明朝為防蒙古人,大興土木,修建萬里長城,僅在關溝就弄出4條防線:第一道在關溝北端,叫北口(亦稱八達嶺),接下來是上關和居庸關兩道防線,關溝的南端叫南口,是最后一道防線——下圖是南口全景,左右各有一山,形成天然大門。

這座天然大門兩側的山坡上,都建有烽火臺,其中東側有一座,如今只剩下了一半兒。

西側山坡上,原本有3座烽火臺——從下面這張侵華日軍在南口戰役期間拍的照片,大致能看出原貌。

如今,3座烽火臺當中,有兩座已經消失,唯有靠近南口村的1座,還有殘存。

這座烽火臺,與東邊的那座,遙遙相望,它倆之間,就是關溝的入口。無論清朝修建的京張鐵路,還是現在的京藏高速公路,都從這兒穿過去,前往塞外。

烽火臺腳下,是南口村。作為對比,我附上一張Rose George于1905年,在較為近似的位置,拍攝的照片。


如今的南口村,在歷史上是南口城,筑有城墻和城門。因為這座城處于進出關溝的路上,故只有南門和北門,現存南門和旁邊的一小段城墻。

走進城門,街上很安靜。作為對比的黑白照片,是瑞士地質學家Heim-Arnold于1929年拍攝的。


南口戰役期間,南口村飽受戰火。當時,日軍出動三四十輛坦克,守軍89師傷亡慘重,其中,守衛村子東側龍虎臺陣地的529團,據說只幸存了百余人,團長羅芳珪受重傷,8月15日被抬下陣地。

戰后,529團被譽為抗戰殺敵“四大名團”。不幸的是,在半年后爆發的臺兒莊大戰中,羅團長為國捐軀,國共雙方共同哀悼。
蔣介石贈挽聯:“善戰久知名,詎翼妖氛摧猛士;臨危能受命,好將浩氣振軍魂。”
周恩來贈挽聯:“為國家合作抗日,南口防守決死戰,聲震中外;作民族復興英雄,臺莊大捷成壯烈,獨有千秋。”

過了南口,進入關溝,6公里之后,是居庸關。這里的建筑,除了元代的云臺,多為90年代修復。

剛才說到,居庸關是關溝4道防線之一,在明朝,它不與萬里長城相連,是一座獨立的城,所謂居庸關長城,其實就是這座城的城墻,沿著關溝兩邊的山,環繞一周。下面的黑白圖,是1937年8月23日,日軍航空兵轟炸居庸關時所拍。


8月23日,已是南口戰役的尾聲。此時,日軍已經迂回到后方,截斷中國軍隊后路。但中國守軍始終堅守陣地,將正面日軍阻擊在居庸關一線,直到8月26日,才奉命撤退。日軍最初盤算8月12日拿下八達嶺,徹底落空,實際上他們連居庸關都沒打過去。
下圖是日軍占領居庸關,沿長城行進的畫面。

自從1993年修復居庸關后,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,由于距北京市區比較近,停車場緊靠長城,下車立即游覽,比去別的長城方便一些,吸引了不少游客。

離開居庸關,我按照日軍進攻路線,駕車返回南口,往西,途經流村、高崖口等村鎮,日軍當年在這條路上,據說是因為槍械丟失,在溜石港村、馬刨泉村、老峪溝村和禾子澗村,殺害無辜村民109人,史稱“西山慘案”。
從南口算起,行車40公里,來到長峪城。該城扼守一條山溝,明朝時便是駐軍之地,如今是個很吸引游客的民俗村。

長峪城的北面,有條很好的步行道,沿著它往上走1個多小時,就能來到山頂。

繼續往東北方向走1個小時左右,有一座特別醒目的城臺(在當地對長城標號中是48號樓),地圖標注此地叫黃樓洼,當地人稱為高樓,南口戰役中的1390高地,據說就是這里。

事實上,當年在這一帶,幾乎到處都是戰場。比如高樓北邊有圓樓洼戰地(50號樓),南邊是獅子頭戰地,再往西還有個騾子圈戰地和老虎頭戰地(67號樓)。

有些敵樓的墻壁上,至今還能看到累累彈痕,可以想象,當年在這兒發生過何等慘烈的戰事。

長城西邊,是河北省與北京市的分界線。此處有條簡易公路,沿公路往西下山的話,山腳下有座明代的城堡。

該城叫橫嶺城——明朝修建長城時,沿線構筑了許多城和堡。簡單劃分,城是軍民合住,堡是單純駐軍。400年過去,當時的城堡,如今都成了村莊。如果仔細看地圖,就能發現,長城沿線帶有城或堡字的地名,特別多。

橫嶺城現在是橫嶺村,村里有一座小型紀念館,還有橫嶺抗戰紀念碑和張樹楨將軍紀念碑。


張樹楨是72師416團團長。當時,騾子圈陣地失守(按照南口戰役紀念館的說法,騾子圈就是850高地),張樹楨奉命率軍增援。經過一番苦戰,終于將陣地奪回,身負重傷的張團長寫戰況報告時,才寫了幾個字,就犧牲了。整個416團最后只剩下大概500人左右,850高地因而被命名為張樹楨高地。
張樹楨團長犧牲那天,是南口戰役最為激烈的時刻。雙方在長城沿線的山地間,反復爭奪,一天之內,我軍就傷亡了1200余人。

橫嶺城南邊6公里,是鎮邊城。日軍在黃樓洼周邊,處處受到阻擊后,分出一部,向南進攻,于8月23日攻占此城。

同時,他們從鎮邊城向西,占領水頭村——該村的東面和南面,都有長城,距鎮邊城直線距離僅3公里。
這股日軍于8月23日偷襲成功,跨越水頭長城,越過我軍防線,25日進攻懷來。此舉導致整個防線背后受敵,我軍只得于26日后撤,南口戰役宣告結束。

鎮邊城往西,沿著一條小路可以徒步走到長城。開車的話,就得往北兜很大的一圈,長達42公里,是徒步的10倍。由于剛才爬黃樓洼已經累的夠嗆,我選擇了開車,直接把車開到長城腳下。

穿過水頭村,沿土路繼續往南行駛七八百米,有個路口,直行往南不遠,土路與長城的交叉,但此處長城損毀相當嚴重。從路口左轉往東,將近1公里,來到路的盡頭,路邊的山坡上,便是日軍穿過長城時拍照的地方。

日軍穿過水頭長城,導致南口戰役以我軍失敗而告終。緊接著,他們又占領了張家口等地,進入9月,繼續往南推進。我軍又一次在長城沿線,建立防線,阻擊日軍。這段歷史,是我下一站要去的地方——平型關。
南口戰役雙方軍事主官
南口戰役當中的13軍,隨后又參加了包括臺兒莊戰役在內的徐州會戰、武漢會戰、湘西會戰和收復桂林之戰。戰役前敵總指揮湯恩伯在1941年之前的抗戰中,戰功卓著,麾下的多個師,均被日軍列為甲等。遺憾的是,隨后幾年,不僅出現了戰場慘敗,管理更是一塌糊涂,以至于被河南民眾諷刺為“四害”之一。

時任13軍軍長湯恩伯(左二),在南口一帶視察地形。
取得南口戰役勝利的,主要是日軍第5師團,即廣島師團,它是日本最早組建的7個師團之一。甲午戰爭中,便在朝鮮戰場與我軍對陣;抗戰中,它又先后與我軍70余個師進行過較量。
南口戰役時,師團長是板垣征四郎,陸軍大將,土肥原賢二、岡村寧次等人都是他的軍校同學。1931年,正是他與石原莞爾策劃的“九一八”事變。由于他積極參與了幾乎全部侵華活動,戰后,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死刑。
南口戰役雙方損失
雙方投入兵力13萬人,其中我軍的傷亡人數,有多種說法:3.3萬人、2.9萬、1.8萬人、1.6萬人,其中還有一個似乎很精確的表達:陣亡9703人、傷23989人。
日軍方面,咱們的估算是傷亡約1.5萬人,此外,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在1985年的出版物里,提到日軍傷亡近萬人。
日方記錄我沒找到,只是在一篇沒有標明出處的文章里看到,獨立混成第11旅團傷亡約1900人,第五師團傷亡約2100人。
幾年前,我在日本廣島陸軍墓地,尋找安葬在那里的4位中國軍人時,看到11聯隊的墓碑——該聯隊屬于第5師團。

根據墓碑內容,聯隊于1937年在我國北方共陣亡615人。按通常的傷亡比例推算,它在華北地區的傷亡總數可能是2500人。日軍一個聯隊約3800人,如此說來,傷亡率可能是66%。
當然,這些傷亡不僅源于南口戰役,同時包括隨后的太原會戰,但不管怎么說,我軍的頑強抵抗,給日軍造成的損失之大,由此可見。

南口戰役雖然失敗了,但我軍確實進行了全力抵抗。
戰役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、英雄事跡,數不勝數。18天之內打死打傷日軍的數量,超過日軍攻占東北三省期間的傷亡總數。
《大公報》記者在戰地報道寫到:“13軍的將士們真了不得,他們奉命死守陣地,就是寸土不讓。”

8月31日,中共中央機關刊物《解放》評論道:“我國守軍以無比壯烈的抵抗,打擊了日軍囂張的侵略氣焰,以戰斗的英勇,博得了全世界的驚訝和贊揚。不管南口陣地事實上的失卻,然而這一頁光榮的戰史,將永遠與長城抗戰、淞滬兩次戰役鼎足而三,長久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。”

下篇游記預告:回顧37年9月(明日發布),點擊下圖可直接進入。

南口戰役失敗后,日軍繼續朝山西方向推進,我軍又一次在長城沿線,建立防線,阻擊日軍。這段歷史,就是平型關戰役。

車訊網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