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車訊網 報道】2025年,是寶馬3系誕生50周年的日子。在過去半個世紀中,它的全球累計銷量突破2000萬臺。為紀念輝煌,寶馬特意推出50周年限量版。當我試駕這款車時,意料之中的是性能與運動,依舊出色;意料之外的是駕駛輔助與車機,與時代同步。

首先,與您分享3系歷代車型。
街上常見的寶馬轎車,主要是3系、5系和7系,其中,3系主打性能,它與M系和Z系,都是非常“寶馬”的車。2023年,當我環游德國時,途經慕尼黑,特意跑到寶馬博物館,去看3系和Z系的歷史陳列。

寶馬博物館位于慕尼黑市區北側6公里處,造型像個碗,里面分為3層,門票10歐元。旁邊是寶馬總部大樓,由4根圓柱體組成,據說設計靈感源于發動機氣缸。

博物館里,3系展廳的第1輛車,是1600-2,生產周期1966-1975年,最大功率63千瓦,最高時速160公里。它與同樣誕生在60年代的1500、2000、2002等,共同組成寶馬3系的前身。

1975年,寶馬推出一款代號為E21的轎車,這是第1代寶馬3系,生產周期1975-1983年,8年間售出100萬臺,創下寶馬歷史記錄。
展廳里的這輛,是1981年出廠的,型號323i,是第1代寶馬3系里的最高版本,動力2.3升,直列6缸,最大功率105千瓦,最高時速190公里。

1982年,寶馬推出第2代3系,代號E30,最初只有兩門款,后來增加四門款、敞篷款和旅行款,生產周期1982-1994年。
展廳里的這輛,是1986年出廠的敞篷款,型號325i,動力2.5升,直列6缸,最大功率126千瓦,最高時速215公里。
在它之后,又增加了1.6升電噴發動機,也就是說,從1988年起,寶馬就沒有化油器發動機了。有人以為在汽車電子化進程中,電動車遙遙領先,其實,略微了解一下汽車發展史,就能知道,在過去百年間,汽車一直朝著電子化方向發展。

1990年,寶馬推出第3代3系,代號E36,制造周期1990-2000年(現場說明牌寫的是1995-1999年)。展示車是1996年出廠的325兩門Coupe版,車門無邊框,排量2.8升,直列6缸,最大功率142千瓦,最高時速235公里。

這是1999年的323i,它屬于第4代車型,代號E46,制造周期1998-2003年。動力3.0升,最大功率125千瓦,最高時速231公里。

這是2006年的335i,它屬于第5代車型,代號E90,制造周期2005-2013年。由于采用鋁合金部件,車重降低。動力3.0T,最大功率225千瓦,最高時速250公里。

不知道為什么,隨后的第6代車型,我在展廳里沒看見。至于目前在售的第7代,在馬路對面的“寶馬世界”里擺著呢。

第7代寶馬3系恰逢50周年,因而誕生出本文的主角:50周年限量版。
我國市場上的第7代寶馬3系,分為325和330,排量都是2.0T,但后者功率多出45千瓦,動力更強。這方面的內容,下面會細談。

325有兩款:標準軸距(31.99萬元)和長軸距(33.99萬元)。
330原本是三款:標準軸距(35.99萬元)、長軸距(36.99萬元)和尊享長軸距(39.99萬元);由于今年新增50周年限量款,同樣是標準軸距(34.49萬元)和長軸距(35.99萬元),330因而變成五款。

從配置來看,50周年限量版與原本在售的330是一致的,但價格有所下降——標準軸距從35.99萬元變為34.49萬元,長軸距從36.99萬元變為35.99萬元。
不僅價格分別降低1.5和1.0萬元,方向盤材質、座椅材質、內飾、車輪、輪胎等處,都有升級,且具備專屬的車身顏色和50周年標識。

尺寸方面,標準軸距2851毫米,車長4728毫米;長軸距2961毫米,車長4838毫米。車寬都是1827毫米,車高有2毫米的差別——標準軸距1452毫米,長軸距1454毫米。

重量方面,標準軸距整備質量1608千克,長軸距1618千克,它倆的載重量都是452千克。

50周年限量版都有哪些變化?
1,標識:在B柱和中間平臺上,有50周年專屬紀念標識。
對于愛好者來說,這個標識應該是個挺不錯的紀念。若干年后,如果能一直保持內外完整,說不定能成為收藏品。畢竟,這款車是限量版,限量2500輛。

2,車色:采用個性化定制車漆——磨砂純灰和閃電紫。
取車那天,當我看到它的紫色涂裝,立刻想起20年前試駕過的Z4,就是這個顏色。在我印象里,該顏色此前只出現在寶馬的高性能車上,似乎是頭一回用于3系。

3,車輪:19英寸+全新樣式。
此前在售的330,配備18英寸車輪。50周年限量款配備的是19英寸,輪輻造型也是全新的。

4,方向盤:歐締蘭面料+紅色回正標。
此前在售的330,方向盤采用真皮材質。50周年限量版采用歐締蘭面料,12點位置還增加了紅色回正標。
順便說一句,歐締蘭(Alcantara)是一種聚合物復合材料,很像翻毛皮,但手感、色澤、耐磨等,勝過翻毛皮,因而價格比較高,至少比真皮貴,在跑車和豪華車當中,用的比較多。

5,座椅:歐締蘭面料。
此前在售的330,座椅面料用的是仿皮材質,50周年限量版在椅背和椅面的中間區域,增加歐締蘭面料。這個改變恐怕不僅是檔次提升,同時帶來更好的摩擦力。

6,內飾:碳纖維飾板。
在前部和中間平臺,增加了一些碳纖維面板,營造出更為濃厚的運動氛圍。

綜上,50周年限量版在指導價降低的情況下,不僅配置保持不變,內容還有所增加。
試駕感受:意料之中的是性能與運動,依舊出色。
它的動力與330相同,2.0T,最大功率與最大凈功率,都是180千瓦,最大扭矩400牛米,比325分別多出45千瓦和100牛米,由此,帶來較高的比功率——0.087千瓦/千克,動力相對更充裕,因而帶來很爽的駕駛感。

與發動機匹配的,是8速自動變速器,百公里加速6.3秒,最高時速250公里,WLTC百公里綜合油耗7.0升。我在試駕中,共行駛688公里,通過加油得知,百公里油耗7.8升,當時儀表盤顯示7.5升,相差0.3升。

發動機為縱置,后輪驅動——寶馬除了1系、2系(包括X1、X2),其余基本都是后驅,或者四驅。畢竟,對于乘用車來說,前驅主要是為了省錢,追求駕駛樂趣的話,還得是后驅。
底盤方面,前懸架是麥弗遜式,后懸架是多連桿式。

前后制動均為通風盤,為提高彎道性能,后輪更寬一些——前胎寬225毫米(225/45R19),后胎寬255毫米(255/35R19)。

由于此次試駕沒進場地,全在公共道路上,因而多數時間是以比較平穩的方式駕駛。
有人可能會問:不玩點兒刺激的,談何樂趣。
所謂樂趣,并非單指競速。在風景如畫的公路上,在不違法的前提下疾馳,您會發現它跑的很輕松,很愜意,能讓駕駛者獲得足夠多的快感,樂趣十足。
這回試駕,我在北京周邊山區跑了600多公里,如果讓我用1個詞總結,我會立刻想到:享受。

駕駛它,實在是莫大的享受。
一是因為動力,二是因為底盤,三是因為車內氛圍。
動力方面,寶馬的車,能到25,比如325、525等,力量感就已經挺不錯了,再往上升,到30,比如330、530等,動力就會變得相當充裕,油門反應非常敏捷,即使在很短的距離內超車,也是輕而易舉,一腳油都用不了,半腳就夠。
變速器的工作,幾乎可以用完美來形容。在整個試駕過程中,沒出現過絲毫頓挫,銜接極為流暢,識別駕駛者的意圖很準確,降擋恰到好處。我甚至覺得,它的運動模式有點兒多余,只用標準模式,就足以應對公路駕駛。
底盤方面,偏向舒適,但由于后輪較寬等因素,在盤山公路上,過彎順滑,給人一種特舒暢的感覺。
車內方面,噪音很低,整體氛圍令人感到舒適、愉快。

駕駛模式的設定,可以在中控屏里進行操作,也可以在中間平臺上完成——這里有一組按鍵,直接按即可,比中控屏更省事。

駕駛模式分為標準、經濟、運動和自定義。其中,運動模式又細分為運動、運動增強和運動個性化,下圖是運動個性化的設置界面——可以根據個人需求,分別對轉向助力、動力輸出和變速器響應,進行單獨設定。

接觸寶馬多年,尤其是3系的性能與運動,早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,表現上佳,是理所當然的,沒有絲毫的意外。真正意料之外的,是駕駛輔助與車機。
試駕感受:意料之外的是駕駛輔助和車機,與時代同步。
國內曾有一度,把駕駛輔助的作用無限夸大,不僅誤導了一些人,甚至還發生過付出生命的悲劇。事實上,駕駛輔助在歐洲早就有了,比如車道居中保持、防碰撞等,最初主要裝在商用車里,乘用車普及的速度,比較慢。
當時我曾琢磨,像寶馬這樣的車,說不定會更慢。一是因為它重點追求駕駛樂趣;二是因為這種車的主人們,駕駛水平也許相對高些,恐怕看不上駕駛輔助的慢吞吞,像“白本”是的。
就拿泊車來說,一把輪的話,我本人10秒足矣;比較窄、需要兩三把、甚至更多的話,也不過二三十秒。可自動泊車,通常需要三四十秒,如果窄,就得奔著60秒去。
話雖如此,可發展的勢頭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擋的。寶馬在這方面顯然不像我那樣狹隘,這幾年的新車,駕駛輔助與車機,進步挺快。

在駕駛輔助方面,50周年限量版雖然不像同為第7代3系的尊享版那樣、搭載L2級駕駛輔助,但也裝備了3個毫米波雷達、12個超聲波雷達和5個攝像頭,其中前方感知攝像頭是單目,具備全速自適應巡航、并線輔助、車道偏離預警、前方碰撞預警、主動制動、交通標志識別、疲勞提示、泊車輔助、循跡倒車等功能。
在試駕過程中,遇到好幾次前車突然減速,儀表盤與抬頭顯示同時閃起紅色警示,并伴隨著提示音——可惜我沒膽量等著它自動踩下剎車。

車機方面,首先是內飾具備一定程度的科技感。儀表盤與中控屏聯為一體,中控屏下方的操作鍵、中間平臺上的操作鍵,不僅視覺效果不錯,同時為操作帶來便利。

儀表盤是一塊12.3英寸的液晶屏,界面分為3種樣式,顯示內容包括導航、方位、G值、多媒體、行車信息。



由于主要信息同步投影在前風擋上,駕駛中不低頭看儀表,只看抬頭顯示,也沒問題。
有趣的是,即使不開導航,車機也會報告交通信息,比如,前方即將出現限速探頭,它這兒老早就會告知,挺不錯,很實用。

中控屏是一塊14.9英寸的液晶屏,車機的核心是高通驍龍8155芯片,內置寶馬的智能駕駛控制系統(iDrive),這套系統不光是聯網娛樂,而是有許多與駕駛有關的設置,內容繁多,初次接觸,需要有個學習過程。

至于常見的應用程序,屏里也都有,與時下的主流保持同步。

中間平臺上的操作鍵,是目前這一代寶馬車的標配,在最近一兩年,我接觸過許多次,非常喜歡,它比語音操作快得多,也比用手指頭在屏幕上劃來劃去、快得多。

至于其它設計,依然保持較高水平。
內飾做工看上去很精致,很有設計感,同時又沒有盲目追求新穎,比如隱藏式門拉手,給使用帶來麻煩。

內飾顏色是單一的黑色,不像330,除了黑色,還有黑+紅、黑+摩卡色等雙拼可選。

音響部分,配備的是哈曼卡頓16喇叭音響,以個人感受而論,我認為音質相當好,好到試駕最后一天,我坐在車里,足足聽了3個多小時的詹姆斯·拉斯特——這是20世紀60、70、80、90年代,在全球范圍內最受歡迎的德國音樂明星,我家里至今還保存著近百張當年在王府井外文書店買的唱片(每張5毛5)。

空間方面,后排有著不錯的伸腿空間,具體尺寸是:后排寬1420毫米,高990毫米,坐墊長520毫米。車內全長2070毫米,中間位置最小間距220毫米,地板有凸起,高約120毫米。
至于前排,寬1450毫米,高1020毫米,坐墊長490毫米(如有需要,可延長),駕駛席高低調節范圍70毫米。

中央扶手的造型有些單薄,扶手上的雙杯座做工比較精致。

后排配備獨立空調,操作面板位于出風口下方,它的下面,還有2個Type-C接口。

行李廂長1000毫米,最小寬1000毫米,高510毫米。尾門支架的行程,處于包裹之中,顯得比較考究。但后排座無法折疊,實用方面受到一定局限。

尾門是手動。雖說轎車尾門體積比較小,手動開關沒什么負擔,但在這個級別的車里,沒有電動,好像有些不可思議。

最后的總結:
這輛50周年限量版,紀念輝煌的同時,把性能與運動,做了進一步詮釋,并在駕駛輔助與車機方面,緊跟潮流,做到了與時代同步。
許多車都自稱以運動為主題,能成為3系對手的,似乎不多。
在過去50年間,3系將性能與運動作為主要追求,讓駕駛愛好者充分享受駕駛樂趣。
我相信,一定會有粉絲,把它保存到2075年,那將是一個令愛好者激動萬分的畫面。

《星爺說車》更多內容——如用電腦或平板電腦閱讀,點擊下圖即可進入《星爺說車》專欄。
關于《星爺說車》——與電影演員周星馳無關。本人姓夏名星,從小就有白頭發,被同學戲稱夏老頭。后來,友人按我們北京當地習俗,給我起綽號星爺。星爺自1988年開始駕車周游列省,至今不輟;2001年開始為媒體做汽車評測,閱車無數。


車訊網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